您的腸道健康嗎? 談預防大腸癌

 
中國十大名醫之一的東晉葛洪曾經說過一句名言:「若要不死,腸中無屎;若要長青,腸要常清」,由此就能知道「腸道」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。

「腸道」主宰著 消化、吸收、免疫、排泄等生理功能,是我們獲得營養、排除廢物 (糞便的重要器官,也是我們抵抗外來病原菌的第一道免疫防線。所以,「腸道」可以說是一個人身體健康基本的源頭。

隨著飲食越來越精緻化、加工食品與速食業發達,我們的「腸道」健康也越來越糟糕,「大腸癌」現在已經是國人罹患率第一名的癌症,而其死亡率是第三名。不過好險的是,大腸對外界有通道,所以較能透過檢查被早期發現,所以治癒率和存活率也較其他癌症高。

 

大腸癌的危險因子

快來看看自己有沒有「大腸癌」的危險因子!

請注意,「排便習慣」、「飲食習慣」、「運動」、「家族史」等,都是要檢視的地方。

 嘗到01  

定期檢查

要預防「大腸癌」,定期「糞便潛血」檢查是很重要的,而國民健康局也有提供給50~69歲的民眾每兩年免費一次「糞便潛血」檢查,目的就是希望能降低「大腸癌」的高罹患率。當有潛血的陽性反應時,建議就需要近一步做「大腸鏡」檢查。而若經「大腸鏡」檢查發現有「大腸瘜肉」的朋友也要趕快處理掉,因為瘜肉就是「大腸癌」的前身,很容易惡化演變成「大腸癌」

 

觀察排便

除了定期檢查,平時多觀察自己的排便情況,也有助於我們判斷腸道的健康。

健康的糞便應該是要「浮在水面上」、「金黃色」、「味道很淡」、「2~3根香蕉的量」、「成形」、「沒有不舒服」

可以「浮在水面上」,代表腸道的好菌是足夠的。若是「沉下去」的糞便,則代表好菌不夠,建議要多吃膳食纖維高的食物,並可補充「益生菌」

「金黃色」也代表腸道好菌是足夠的,小 Baby 就是最好的例子 (新生兒可以從媽媽的母體獲得好菌,所以腸道好菌多,糞便也幾乎都是金黃色)。大多人是屬於「深褐色」,表示腸道的壞菌太多了。而「紅色」的糞便要小心可能「下消化道」出了問題,像是痔瘡、腫瘤等。而「黑色」的糞便則可能是「上消化道」問題,例如潰瘍出血,但有時若鐵質含量高的食物吃太多也會。若糞便是「灰白色」的朋友就要特別注意了,可能是膽道有阻塞,導致膽汁無法排出,所以糞便沒有顏色,Donna 建議要趕快到肝膽腸胃科去做檢查。而「綠色」則是因為「消化不良」造成的。

  腸道健康01  

健康的條件

一、好菌要多

胃和小腸前段因為有胃酸 (強酸) 和膽鹽 (強鹼) 可以幫忙殺菌,所以細菌數量不高。但到了大腸後,PH 值越來越偏向中性,此時細菌就會開始生長,這時食物縻中的細菌數量可高達數十萬~數百萬/公克這麼多。

然而,腸內的細菌叢數量是固定的,若是好菌多,相對的壞菌就會少。且好菌 (最常見的代表就是「乳酸菌」) 代謝後可產生有機酸 (例如乳酸) 和抑菌素,可以抑制壞菌的生長

當腸道的好菌多,腸道自然就會健康,較不容易腹瀉、脹氣或便秘,也能預防腸道病變。

但當壞菌太多時,會產生毒素傷害腸道黏膜,並可能導致腸道細胞病變,增加「大腸癌」的風險。且這些糞便內的毒素會被再吸收到肝臟,間接也增加肝臟的負擔。

 

二、黏膜要完整

人體的「皮膚和黏膜」是我們抵抗外來細菌、病毒的第一道防線,當腸道黏膜不完整時 (例如潰瘍、壞菌分泌毒素破壞腸黏膜),細菌與病毒就有可能進入體內造成感染。且食物當中的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,也會經由破損的腸道黏膜進入體內,容易引發食物過敏,這被稱為「腸漏症」

且腸道黏膜也與消化、腸道潤滑、免疫有關,若黏膜太薄則可能會消化不良、腸道敏感容易腹瀉、太乾容易便秘。

「麩醯胺酸」是腸道細胞主要的營養來源,具有修復黏膜的作用。而要預防黏膜被破壞,當然也要增加腸道好菌才行。飲食上更避免太過於刺激性的食物,像是辣、咖啡因,也會傷害腸黏膜。

 

三、毒素要清除

糞便是我們消化吸收後剩餘的廢物,裡面含有很多毒素,因此排便要排得乾淨才不會造成腸道細胞病變 (上述提到的每天最好 2~3 根中型香蕉量)

最好的腸道排毒營養素就是「膳食纖維」,它就像是腸道裡面的菜瓜布一樣,可以將毒素帶走,並可以包裹住毒素,減少毒素接觸到腸壁的機會。Donna要提醒大家,「膳食纖維」並不是吃越多就越好,若已經有潰瘍的人就不適合吃太多。而且也要留意不宜太過粗糙以免刮傷腸胃,最好的比例是「水溶性膳食纖維」: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」= 21,較不會增加腸胃負擔。若有額外補充「膳食纖維」者,記得一定要多喝水,否則水份不夠時容易會便秘。

  腸道01  

引自Donna營養師http://donnadiet.com/archives/739

arrow
arrow

    yessir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